“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里, 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便是那一年四季都缭绕 着的亲切温暖的袅袅炊烟。多少年来,炊烟已 经化成了我难以割舍的情愫。这炊烟,孕育了 命运的音符,演绎了人生的长歌。
从我记事起,家家户户睡的是土炕,用柴 草做饭,取暖。每到做饭时,一股股炊烟浓淡 不一,从各家屋顶的烟囱上滚滚而出,飘散开 来,然后形成一团,笼罩在村子的上空。特别 是黄昏时,“咩咩”的羊叫和麻雀回窝的喧闹, 伴随着随风飘来的饭菜的香味,极富诗情画意。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个年 代,缺粮不行,但没有柴草,做不熟饭也是不 行的。因此,从祖辈开始,家家户户的房前或 屋后都有一个柴火堆。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每 天傍晚放学归来,吃完饭后做的力所能及的事 就是打柴。墙边堆满了干柴,有树枝、玉米秆 儿、高粱秆儿、玉米皮等等。那些年,家家户 户都把柴火看作粮食一样重要。冬三月,人们 几乎天天上山打柴,备下一年的柴火。每户都 有大大小小的柴火垛。
一日三餐全靠柴草,屋顶上的炊烟,就成 了村里最平常的风景。人们把炊烟看得格外重 要,一缕炊烟起,就证明有个温暖的家。如果 没有炊烟升起,也就意味着一家缺吃少喝,没 米下锅。有烟即是福,守住这一缕炊烟,就意 味着拥有一个家的温暖。回想起来,当年那滋 滋作响的炒菜声,灶火里噼噼啪啪的燃烧声, 冒着腾腾热气端上桌的香喷喷的饭菜;母亲灶 上灶下忙碌的身影,那被火苗映红的父亲慈 祥的脸庞……无一不构成故乡淳朴而绝美的回 忆。
如今,村里成了旅游景区,家家户户的“柴 禾”垛,已然淡出我们的视线。农家房顶上再 也不见了昔日的炊烟。家里的灶房全镶上了雪 白的瓷砖,里面的设施更是现代化——冰箱、 电磁灶、液化气灶、电饭煲等应有尽有,临窗 还装上了抽油烟机,炒起菜来没有半点油烟味, 真是方便极了。做饭,已经不再是让人伤感的 事了,烟熏火燎的日子结束了,传承了几千年 的农村生存方式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家家 户户实现了“电气化”。人们不再为没柴做饭 发愁,空暇时,仨一群俩一伙漫步在马路上锻 炼身体。我们有幸成为时代变迁的参与者、见 证者,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感、快乐感 和获得感!
故乡老瓦房冒起的炊烟,时常在我的脑海 里出现,顿时勾起我许多感慨。因为那淡淡的 炊烟,一直轻盈飘荡在我记忆的天空中,它如 一幅永不褪色、永恒不变的多彩的画卷,永远 定格在我的心中,缠绕心头,牵引着我怀乡的 脚步。
记忆里的炊烟,是母亲唤儿的轻声呢喃, 是父亲荷锄而归的背影,是亲情乡情的绵延, 更是庄户人日出日落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