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题范例三: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2015年01月05日 16:11  点击:[]

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课题主持人:杨文娟
课题核心组成员:马春江 王健 蒋岳庆 陆星梅 张逸 耿银辉 陈美华 倪燕萍 杨侃
研究周期: 2006年至2011年
结题时间: 2011年3月26日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著作:(1)《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杨文娟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3月版;(2)《用“分享”的理念规划学校课程》(杨文娟)《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3)《智慧教育智慧分享》(杨文娟 王健)《江苏教育研究》2010.6;(4)《在坚守中改变》(杨文娟等)《江苏教育》2010.6;(5)《主动,教师成长的关键词》(王健)《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报刊复印)2008.2;(6)《分享,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杨文娟)《江苏教育研究》2011.6。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分享教育”是常州实小“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打造的学校教育品牌。分享需要开放、合作、包容、接纳,而当时教师不尚张扬、相对保守的现状促使我们思考该如何激活、激发教师的发展内需。“学会分享课题”的提出是基于积极回应学校主动发展策略的需要,是为了落实学校教育理念、激活学校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打造学校教育哲学的需要。希望以“学会分享”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明确“分享、学会分享、主动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在学会分享的过程中合作、接纳、创造,形成学会分享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学校主动发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真正在提升分享内涵和品质的过程中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分享教育与学校主动发展的关系,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基于分享的学校主动发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形成学会分享的文化自觉。
2.研究内容
(1)学校传统、现状和发展走向的研究。
(2)关于学校“主动发展” “分享”的文献研究和学会分享与主动发展的理论思考。
(3)“常州市实验小学分享教育行动纲要及其实施”。
(4)“不一样的我,在分享中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5) 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6)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策略的研究。
(7)基于分享理念的教师共同体的行动研究。
(8)分享理念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研究思路
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学校的现状,如何更好地推进和实施课改,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每个学校都在考虑的,本课题着眼于学校主动发展,以分享教育为抓手,以“学会分享”为切入口,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于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问题,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板块:基础性研究;行动纲要研究;实施研究
研究策略:
核心统领策略——以本课题作为统领学校第二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核心课题,作为统领学校各级各类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与行政主要工作一体化,以行政的力量支持、推动课题研究,确保了本课题研究有了坚实的背景依托,有了行政根基和坚实的研究土壤,真正促使科研与日常的教研及学校核心工作的有机融合。
专家引领策略——研究分享教育,我们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来诠释其内涵,但如何让我们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层面需要借助更多专家的智慧。我们聘请省教科院规划办、基教所专家组成研究顾问团,聘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为课题研究总顾问,聘请特级教师、原常州市教研室副主任汪履平先生担任子课题研究顾问,一大批省专家的多次来校指导及市专家的深入课堂,确保了研究的高起点和高品质。
扎实行动策略——以两周一次的教研日、科研日作保证,以“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基于分享理念的教师共同体建设、基于分享理念的校本课程建设、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策略研究”等子课题为抓手,研究始终真研真思,真抓实干。在本课题研究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杨文娟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等都是核心组成员,教师几乎全员参与。扎实的行动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学术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理论建构:在对话中寻找分享的理性支点
分享,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理念,在常州实小,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如何理解分享?学会分享如何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行动研究如何行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这些都是必须理清的。课题组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提升对课题本体认知。
对话文献: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但专门涉及分享很少,试着从分享的本质——对话切入,于是从英国戴维伯姆的《论对话》中获得人类都存在的思维方式——共享性思维,对话是在意义溪流中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的认识;从麦肯锡员工培训手册《分享》中知道分享是一种富有活力的互动,根据阴阳互长的原理,帮助他人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帮助自己提高;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颜之推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等中国古今教育家论述中知道分享精神的蕴涵;知道“举一反三”, “以一知万”,“那一必定安根于自己的经验”,方收“反三”“知万”之效。丰厚自己、融汇百家,举一反三、以一知万,是对怎样学会分享的一种很好的启示,对分享教育的很好诠释。
在对话过程中,每个人必须有所贡献,因为这是对话的精髓所在。分享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努力不断地提升分享的品质,这是分享的要义所在。在这种对话思想指导下的分享教育,倡导主动吸纳、汲取,同时也积极付出、给予。“参与、共享”与“承担、分担”在分享过程中如影相随,我们期望成为“分享的源”,所以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积淀自己、成长自己,正因此,我们都需要成为“吸纳的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小每个分享者都需要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态和状态下真正参与其中、共建意义和分享彼此。建构分享、实施分享教育,我们更需要的是心灵向四面八方打开。
对话专家:学会分享为什么就会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学会分享是如何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对话专家中我们逐步厘清:
1.明确教师的四种角色:每位教师都是主动发展者;每位教师都是主动参与者;每位教师都是主动分担者;每位教师都是学校成果的分享者。
2.处理好四组关系:一是坚守与改变的关系;二是学会分享与自我能量积聚的关系;三是学会分享与竞争的关系;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关系。
3.倡导对话方式,努力形成开放的心态、民主的环境、和谐兼容的学术氛围
对话专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师生主动发展是关键,通过研究在促使师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的主动发展。
在不断对话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分享的根是校训“精勤”,核心是“创造”,方式是“交往和对话”。正是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主动对分享进行理性建构,寻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支点,搭起“学会分享”与“主动发展”的桥梁。
(二)纲要统领:在架构中提升分享教育实施品质
纲举目张,《分享教育行动纲要》是分享教育实施的纲领性文本,作为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子课题,同时也是所有子课题的统领性课题。所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架构,在实践中调整,历经数次修改成稿:《纲要》共分六部分,包括分享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分享教育的实施目标、分享教育研究的原则、分享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享教育研究的途径及分享教育研究的组织与保障。这六个部分的大多数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有效落实,而“分享教育研究的途径”中相关内容的落实则是借助了“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项目实施方式。我们共确立了八大项目,分别是:
1.“构建学会分享德育目标评价体系”项目:“五分享五学会” (“分享知识经验,学会学习;分享历史文明,学会礼仪;分享给予快乐,学会互助;分享体育魅力,学会健体;分享审美情趣,学会欣赏”)目标体系架构与实施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银杏娃素养工程”项目:围绕实小学生“懂礼仪会分享;好学习爱探究;健体魄乐赏美”的素质发展目标,推进“银杏娃”素养工程教育。
3.“建设校园主题文化”项目:环境文化借助五条分享文化长廊――艺术长廊、体育长廊、书香长廊、分享园长廊、健康长廊来渗透。活动文化则主要通过校园主题文化节――阅读节、体育节、分享节来体现。校园主题文化都突出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分享的主题。
4.“多元互动合作交流”项目:积极加强与本地、省内外乃至国外友好学校的联系与沟通,主动吸纳、主动展示,诠释分享。
5.“制订教师(教研组)发展规划”项目:通过引导教师个人和教研组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以目标唤醒发展内需,以规划引领主动发展。同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突出对不同性格、特长、能力教师和教研团队的差异式培养,强调合作、鼓励竞争、追求“和而不同”,确保分享品质。
6.“评选十佳分享团队”项目:通过每学年十佳分享团队(条件是:“强烈的分享意识,鲜明的分享文化,优秀的分享品质,较强的分享能力”)的评选,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能力,在分享文化浸润中。
7.“创建品牌教研组”项目:通过制订品牌教研组创建标准,提高各教研组的创品牌意识及教研水平,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在智慧分享中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赢。
8.“建立并运作分享智慧工作室”项目:由校拥有市学科带头人以上荣誉称号名师或特色老师领衔、教师自 愿参与组建成的非行政化的专业研究团队。旨在让优秀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积极带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纲要的架构、实施,提升了课题组顶层设计能力,也有力地提升分享教育实施品质。
(三)规划导航:在全方位、立体化推进中促研究深入
在分享教育实施纲要的统领下,作为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实施中的核心课题,本课题研究让规划的落实更理性更务实;同时,因为规划是行政推动,是必须确保落实的,所以也确保了本课题研究有了背景依托,有了行政根基和坚实的研究土壤,真正促使科研与日常的教研及学校核心工作的有机融合。借助课题研究工作将学校的重要工作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分项目落实,各个突破,取得显著成效。
教师成长研究以《基于分享理念的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子课题为例,结合学校规划中的教师发展要求,基于对共同体特征(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相互依赖的系统,在参与集体、社会活动中获得身份的认可;再生产循环,在参与中获得个体的成长:新成员通过文化适应逐步从边缘参与者成为核心成员)的认识,主动组建共同体的同时,在文化追求、构建策略上进行了探索:在“分享”这个核心文化引领下,倡导每一个共同体都要有自己的文化追求。数学组提出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美术组提出了“凝聚,一切皆有可能”,品社组提出了“能者为师,善者从之,朝花夕拾,成长恒之”,“本色课堂”工作室提出了“生动而扎实、灵活而有序、开放而严谨”,陆星梅工作室——“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工作室文化……通过几年的努力,各个共同体从提出文化口号到实际上逐步形成共同体文化,文化追求在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日渐彰显。共同体构建策略上我们逐渐提炼出:“发展驱动、规划导行”、“论坛展示、智慧引领”、“评价引领、氛围激励”等策略,并以扎实的行动研究予以落实。以教研组规划制定为例。真正让规划制定成为了大家的事,专家参与规划论证、评估,组员参与每一次集体答辩,让分享内化为一种自觉,教研文化建设、教研品质追求、教研成效显现成为教研组成员自己的事,规划的实施让教研组这一共同体真正成为教研组共同愿景的集聚场。2008年1月论证通过了教研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2009年5月开展了中期评估,2011年3月1日进行了总结性评估,学校邀请专家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了规划落实到位,管理体现过程。
素质教育背景下,把教育教学过程从分享的视角进行诠释,是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课堂,是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师生共同在经验分享中创生和谐,建构知识和生成智慧,站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为了一个共同的意义,彼此开放、彼此真诚。这样的视角,彻底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这样的认识也成就了实小特有的课堂理解。以《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子课题组研究为例: 06年9月 该子课题组成立,参与者到60多人,学校确立了两周一次的科研日安排课题研究活动,因此,该课题研究时间保障,活动有计划,有落实。在省特级教师、原教研室副主任汪履平顾问的亲自引领下,每次活动都有新的收获,语文组、英语组、体育组、数学组、科学组是该课题研究所确立的实验学科,各有各的精彩。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前提下,开始了对“分享课堂核心理念”“教学文化”“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基本策略”等概念的探究、学习与论证。在不同学科分享内涵解读的基础上,真正关注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与研究。通过几年的行动,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行为改变与否的关键所在是教学观念的改变与否。而观念的改变需要认真解读“分享”内涵,看到行动的有效成果。09年起的研究让课题组对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过程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一个“孤立行为”,它是有“课堂前、课堂内、课堂后”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又以“课堂内”为中心。如何“抓住本质,突出重点”是提升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立足“分享”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三个点”上。课前,抓“教学设计”,倡导分享教师团队的智慧;课内,抓“教学组织”,倡导分享师生在课堂内的灵动资源;课后,抓“教学反思”,倡导分享教师个体的思考火花。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个“前延后续”的复合体,课堂教学水平也呈螺旋上升趋势。
课程实施上我们依托《“不一样的我”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子课题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展开了探索: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定位、尝试了“不一样的我”的校本化实施方式、促进了“不一样的我”的独特的分享体验、历经三次调整修改初步形成了各年级“不一样的我”校本课程框架:
一、二:《不一样的我——分享文明》必修(经典诵读、棋类课程)
三年级:《不一样的我——分享文明》必修(我与书法)、选修(社团精品课程)
四年级:《不一样的我——分享健美》必修(跆拳道)、选修(社团精品课程)
五年级:《不一样的我——分享历史》必修(漫溯常州)、选修(社团精品课程)
六年级:《不一样的我——分享智慧》选修(创新实践)选修(社团精品课程)
学生交往中的分享研究我们依托《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子课题确立了三大研究载体——“手拉手互助共进班级文化”、“小队循环日记”、“学生社团中的交往”,通过营造互助共进的分享文化,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互助共进”交往的品质。
此外,学校还集中教师智慧整体架构“五分享五学会”德育目标体系并着手实施、全面整合精心策划分享主题文化节、着力外在分享环境氛围的营造、校行政还在制度层面为课题研究及分享教育实施保驾护航。
以规划为目标,以课题实施为抓手,在全方位、立体化推进中促研究深入,也真实地推动了学校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1.清晰了分享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文化内涵——与历史分享文明、与社会分享责任、与自然分享和谐、与他人分享智慧;价值取向——分享需要品位,寻求人格完善;分享需要充实,寻求智能提升;分享需要爱心,寻求情感交融;分享需要理解,寻求主体认同。
2.明确了分享在文化立校中的应有地位:课题研究形成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基于“人人、个个”基础上的学校表达自己的句子:“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分享文化的最主要的价值观就是基于“人人”“个个”,就是相信每一个师生在分享中都有、能、会。分享文化的核心,就是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发展为本。
3.梳理了分享教育实施中的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分享、学会分享与自我能量积聚的逻辑关系,不断丰富分享的内涵。学会分享的过程是提供分享的过程,更是一个改善、丰富自己心智结构的过程。二是处理好学会分享与合作竞争的关系。追求“和而不同”的合作条件下的竞争,追求共生基础上的创造。三是处理好坚守与改变的关系。寻找校训“精勤”与“分享”的连接点,让分享文化的根脉绵延。
4.确立了分享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制度,为分享教育实施提供一片润泽的土壤;课程,用分享的理念整体规划,提出学校课程理念:“为学生提供一段分享的经历”;课堂,从分享的视角解读,把教育教学过程定义为师生共同分享的过程(我们形成了分享课堂的核心理念——“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教学文化——“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提炼了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尊重、引领、互助、共进。构建了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策略:耐心倾听、动态捕捉、指导合作、适时引领、有效评价、善于表达);教师,在和谐兼容的共同体中成长,在“和衷共济、和而不同”价值引导下全力打造优秀教师(形成了共同体构建的一些策略:“发展驱动、规划导行”策略;“论坛展示、智慧引领”策略;“评价引领、氛围激励”策略等);学生,在交往中体验“互助共进”,在“五分享五学会”(分享知识经验、学会学习;分享历史文明、学会礼仪;分享给予快乐、学会互助;分享体育魅力、学会健体;分享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德育目标体系构建中养成分享品行。
5.分享,已成为渗透到实小血液里的品质:“拿什么与人分享、分享别人什么、如何与人分享”的追问让教师聚焦“分享源、学习品质、分享策略”。参与其中、分享彼此,共建意义之溪的共识让分享在实小已然成为一种“下意识”。
五、成果和影响
从研究之初的外界质疑、老师疑惑,到如今分享成为实小师生的“下意识”、成为渗透到血液中的品质,经过六年研究,实小教师已经真正走进了分享,认识了分享之于学校发展的意义。提倡“分享”,就是强调“主动”。因为分享始终都是表现出主动的接纳、吸取、选择乃至创造、享用。“学会分享”是因,“学校主动发展”是果。反之,学校主动发展也是“分享”的过程,是一个分享彼此智慧、情感、精神、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分享源”在不断扩大,从教师、学生、家长、到课程、环境等。“分享”将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如今,“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作为实小表达自己的句子而被内化,在常州教育界乃至省内外,“分享教育”就是常州实小的代名词。具体成果与影响体现在:
(一)主动发展得到了体现
1.学校能基于理念主动规划架构发展蓝图:核心课题研究让学校主动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发展蓝图的整体规划,含教师、学生、课程、团队建设(包括教研组、年级组、管理组、分享智慧工作室等)的发展规划等。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在确保主动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提升了学校发展规划中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能力
2.教师有主动发展的意识、情感、态度:“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成为常州实小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分享理念浸润下,教师主动思考、主动分享、主动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学生在开放、尊重、安全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五分享五学会”(“分享知识经验,学会学习;分享历史文明,学会礼仪;分享给予快乐,学会互助;分享体育魅力,学会健体;分享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及有效落实,确保了实小学生在开放、尊重、安全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通过六年的学习,努力让“懂礼仪会分享;好学习爱探究;健体魄乐赏美”的实小学生特质逐步彰显。
(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初步形成了“分享教育”的理论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专著——《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11年3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我有一点惊喜与感动,为一所老牌实小在素质教育发展中找到自己办学的突破口与文化特色而惊喜,为一个执着于教育探寻、敢于走不一样的教育之路的‘分享团队’而感动。……常州市实验小学所提出的“分享教育”界定明确,理论建构较为完善,实践策略比较科学,且从传统到现代的一脉相承中能找到渊源,有传承,有创新”。专著中,我们对分享教育进行了理性建构,对‘分享教育’相关理念进行深度解读和实践案例诠释,真正形成了关于分享教育的校本理论,形成了常州实小自己的教育哲学和表达自己的句子“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实小分享教育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学校课题研究能力及教师理论素养的稳步提升,同时也让分享教育研究成果得以更好地、更大范围地辐射和分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必将成为今后分享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来源。
2.教师理论提升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学校近四年共有183篇文章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市级有73篇。省级以上获奖131篇,共撰写了与课题直接相关论文三十几篇,如《用分享的理念规划学校课程》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分享,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主动,教师成长的关键词》被人大报刊复印中心全文转载在《中小学学校管理》、《分享的课堂,从倾听开始》发表于《江苏教育报》……并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两组专题文章——《学会分享,在坚守中改变》和《智慧教育,智慧分享》。
3.教师专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几年内,学校增加了1名省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1名全国英语名师、1名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3名市学科带头人。登上常州市五级台阶的教师已达49%。同时,取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的有2人,在读的4名。中学高级教师人数已达38人。2名一线教师被评聘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学科专家。
4.学校课程改革能力显著提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比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英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课改先进集体、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常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常州市优秀教科研基地、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常州市首批信息技术特色学校……一串串荣誉的背后是学校主动发展的映照,是师生员工在学会分享中成长的见证,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由虚至实的集聚过程。
在学会分享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常州实小教师始终牢记两句话:我拿什么给别人分享?我分享别人什么?学会分享,对实小教师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成为内需、研究成为常态、反思成为习惯,发展不再成“被”。

上一条:精品课题范例二:追寻“心心相印”文化境界的情智教育实践研究 下一条:精品课题范例四:教学智慧之歌——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