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论文的写作,虽然不如进行教育实验研究那样复杂,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写好教育论文,就要有效地表达出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点、方法。既要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又要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加工,还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润色。本文不想对论点、论据、论证之类的写作程式进行议论;也不去探究正论、反论、驳论及起、承、转、合等方法技巧。而是对写好教育论文应该注意的现实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 选题——要新。
要写好教育论文,选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写作的起点,打个比方,就像是短跑运动员的起跑一样。起点的失误,往往是难以弥补和挽回的。所以,要写好教育论文,必须首先选好题,要选好题就要突出一个“新”字。
新观点:是指有别于他人又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观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别人论述过的,人云亦云,是没有价值的。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个新观点应该是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一致的。例如,我们过去总是强调课堂教学的设计,把丝丝相扣、环环相连、设问精巧、启发有方等等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教学标准。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今天,有一位专家就写出了题为《教学设计不要太精巧》的论文,对忽视知识的生成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服从培养人的大目标的思想。其选题的立意很新颖,让读者觉得有读下去的必要。可见,选题的优劣是能否吸引读者的关键。
新角度:是指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遵循教育规律不等于不能采取新的方法。写教育论文亦是这样,同一个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如,怎样搞好作文教学,有许多专家和老师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可以说,众说纷纭的作文教学话题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如果不能从新的角度来分析,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搁笔了。钱梦龙先生则不然,他最近写了一篇有关作文教学的文章,题为《让随笔砸碎作文的枷锁》,透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灵气。一看选题,我们就会产生强烈地阅读兴趣。
新问题:是指在教育领域新出现的带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教育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例如,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既是一个新内容,又有许多新问题。于是,《面对新课程,教师怎么教?》,等一系列的新的选题出现了。这样的选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的意义。再如,学生上网,是一个带有典型意义的新问题,可以从教师角度去分析,也可以从学生角度去分析,还可以从家长角度去分析。选择新的内容作为选题,既有利于开发新的思路,也有利于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更能满足热心读者的需求。
二、论据——要真。
论据是文章中进行议论、分析的依据。论据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把选题看作是论文基石的话,那么,论据就是基石上的立柱。惟有立柱坚实,才能擎起文章中建构“亭台楼阁”的艺术。写教育论文时、选用论据要讲究一个“真”字。
首先,理论依据要真。这里所说的“真”,既有科学的含义,也有真实、真切、等含义。作者在教育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经典语言,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是,我们在阅稿时又常常发现:有的作者引用的观点与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不够贴切、自然。让人读后觉得假而空,不真实。更有甚者,论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字句错误、寓意风马牛不相及,更谈不上其来源、出处的真实性了。这是作者的大忌、也是编辑的大忌和读者的大忌。试想,一篇论文在基本常识上出了问题,就更让人怀疑文章本身的真实性了。是不是东拼西凑,或者胡编乱造,是很难说清楚得了。因此,对于论文中的理论依据,是来不得马虎的。
其次,客观依据要真实。客观依据是指论文中引用的事实材料,也是强化文章说服力的手段。能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看材料的来源是否真实,运用的是否有效。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材料必须是客观事实,尤其是调查、实验等数据要准确。不能以道听途说的“传 闻”作为事实依据,也不能以想当然的设想去更改数据。否则,会出现与作者的意愿相反的结果。第二层含义是以事实为基础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只有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议论、分析,才便于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想与现实的矛盾,亦属正常的现象。因为设想是一种假设、一种构想,现实又是发展变化着的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何况,现实的表层还有假象呢。
那么,怎样解决设想与事实的矛盾呢?一句话,回归现实,尊重事实,分析真实的材料,得出新的结论。笔者曾经把〈〈城市职中生心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作为选题,当时的设想是:这些学生入校时学习成绩较低,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缘故,作一个调查分析,提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不就是一篇论文吗。然而,调查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被调查的2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良好。为了核实调查结果,我又请了16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干部仔细地重新统计数据,统计结果依然如此。怎么办呢,只有变换一种思考方式,改变自己的观点,由原来设想的“批评”变为“赞扬”,在赞扬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他们学习的策略。文章写成后,虽然与一般人的观点不一致,因为言之有据,也被刊物采用了。可见,从真实的材料出发,可以生发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再用新的观点指导现实,有利于写作取得成功。
三、说理——要深。
说理,是教育论文写作的重头戏。如果把选题比作基石,论据比作立柱,说理就可以比作建筑的内容了。建筑的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就要看建筑师的技艺了。教育论文是否有价值,就要看作者说理的功夫了。说理,要说透、说深,深了才有力度,也才能说服别人。尤其是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更要讲究说理的深度。说不清、说不透、说不深,就失去了“论”的意义。
理论性的文章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开头:一种是从某种现象入手,上升到理论,结合现实进行理论分析;一种是从某条原理入手,对教育现实进行理论分析。我们以一篇从理论引发对现实的思考与分析的论文为例,看看是如何说理的。这篇论文题为《定势理论与德育策略》,一看题目,就知道是从心理学的原理开头,对德育工作进行分析的。首先,作者提出定势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外显行为,这一心理学原理对于研究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对定势理论进行举例表述,分析定势产生的原因:一类是先前的经验的影响,一类是需要、价值观、情绪和习惯的影响。说明定势与人的品德行为存在着内在联系。又次,分析德育工作必须依据定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从定势形成的两类心理因素入手开展工作。指出德育工作就是使学生的优良品德定势形成和不良品德定势消失的过程。最后,提出依据定势形成的规律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重视诱因、耐心疏导、及时评价等。从这篇论文的写作顺序来看:一是理论阐述;二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分析;三是对现实工作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说理,既说清楚了理论,又说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四、结构——要紧。
论文的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如建筑一样,既要有突出主体,又要使附体和主体之间浑然天成;既要注重整体的协调,又要有精雕细刻的工艺。教育论文是否有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整体结构生成的效果。
首先、教育论文的层次要有序、紧凑。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议论,再到问题的解决,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分层议论,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给人一种整体结构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恰好体现出教育论文主题思想的建构。
其次、议论的展开要围绕主题进行。每篇论文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它是统领整篇论文的灵魂,无论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不能偏离“中心”。像一幅画,即使有巧妙的飞白,也是为了衬托动人的画面。在教育论文写作过程中,议论与演绎,思辩与分析,都要做到收放有度,条理清晰。
再次、要认真处理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论文的整体效果。就像是建筑的工艺一样,影响着整体的质量。论文的“工艺”不好,也会淡化主题思想。论文中的句子要通俗、流畅、明晰,富有思辩色彩。文字要准确,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洁、生动。这就需要作者要精雕细刻,精雕细刻之后,又不见斧凿的痕迹,给读者一种自然、贴切、和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