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学校在沿海校区召开校务会议,总结今年以来工作,研究部署秋学期重点工作。校领导杨勇、张小强、方涛、丁丽华出席,校内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各单位年度重点项目和春学期工作完成情况,以及秋学期工作安排等汇报。校领导结合部署各自分工领域秋学期重点工作对各单位汇报进行了点评。
会议要求,在学校积极推进“双优”建设和“迎评”攻坚的关键阶段,全校师生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以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赋能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提质增效。
会议强调,要聚焦学生成长成才新期待,用心用情用力引领学生发展。要充分认识学生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学工队伍自身建设,构建全面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实效;要从“上好一堂课”开始,抓好学风建设,提高标准、形成规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抓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创建学生工作品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要推动校园文化浸润,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精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落地落实;要发挥好基层组织和学生骨干队伍作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要守好心理健康防线,落实全面心理健康普查,加强家校协同,建立筛查、干预、追踪、监控一体化的防预体系,抓早抓小抓细抓实。
会议指出,后勤管理部门要时刻将安全问题放在心上,全面强化食品、生产、运行和人员安全,切实维护学校利益和师生权益。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师生的满意作为工作第一标准,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在工作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资产积累,善于开源节流,进一步做好节水节电等工作,保证校园运行平稳、高效。
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确保群团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一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始终保持与党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二要持续开展思想引导,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彰显自身价值,针对所联系对象的不同特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地开展活动,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去。三要系统组织,开展好宣传宣讲,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师生中走深走实走心;建强平台,开展有吸引力、师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传递正能量;用好媒体,充分发挥学校融媒体矩阵作用,讲好巾帼好故事,传播泉纺好声音,扩大群团组织自身影响力和辐射面。
会议指出,当前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工作面临全新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关注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带动全校教职员工主动作为,守正创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市委要求,努力打造“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的学校发展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勇主持会议时指出,今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抓当前与谋长远有机结合,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谋划秋学期工作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教师做新时代“大先生”;三是激发使命担当,全面推进新学期各项工作。他强调,落实是决策的生命,是发展的关键。一是标准要高。要善于对标先进,以高标准来审视自身的工作成果和流程,积极寻找差距与不足。同时,要有敢于立标的勇气和魄力,主动设定超越常规的工作标准,为团队树立更高的目标。还应勇于创标,不断开拓创新,打造独特且领先的工作标准体系,引领工作迈向新的高度。二是办法要多。制定策略时要精细入微,确保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形成协同效应,以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拓宽视野,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是节奏要快。必须雷厉风行,保持敏锐的反应速度和高效的执行能力。要快马加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工作的推进步伐。做到快抓机遇、快干实事、快办急事,确保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四是力度要大。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畏惧困难,不回避矛盾,坚决啃下“硬骨头”。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打破旧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工作的活力和创造力。五是成效要好。要追求更高的工作质量,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确保工作成果经得起检验。努力实现更快的增量,最终达成更大的总量,在规模和效益上实现显著提升,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